教育心理學週誌()

 99/09/27

  本週探討的是發展的涵義、通則與爭議、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與教育。首先老師問了大家「發展有沒有什麼通則?」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是有的!發展的過程具共同模式,但共同模式下還是會有異常。

 

第二個問題是:「哪些因素會影響發展?」我們覺得是先天加上環境和後天影響造成,然而老師也提到與環境的互動會影響心理發展,我覺得孩子先天的氣質影響因素大,但當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容小闕的!若孩子先天的發展就比別人慢,要視環境上所能提供給他的資源及刺激又更少的話,那這孩子的發展就會比其他人更加緩慢及辛苦的!這就連結到老師所舉的外傭與小孩的故事了!「為什麼兩歲的孩子只會說七句話呢?」基本上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於孩子的發展可能出現問題,最大的影響因素可能是在於孩子的表達能力不佳,那為什麼孩子的表達能力不佳呢?因為孩子的語言刺激少!平常大部分都是跟阿嬤和外傭在一起,然而大部分孩子是由外傭所照顧,外傭本身的語言可能就不是那麼的通順,而家庭成員中又沒有手足可以彼此對話及互動,缺少了人際關係的互動,也就會使孩子的語言發展較慢,甚至有可能是對孩子來說這幾句的語言就已經夠用了!大人們就可以滿足他的需求,然而家長又沒常與孩子對話的話,當然孩子所用的辭彙當然就只有這些。

  而幼稚園時期的孩子可朔性大,這讓我想到了「三歲定一生」這句話,我想是有道理的,所以當我們身為人父人母時,更應該把握孩子的這個時期去好好的關照到孩子心靈及生理上的滿足並給予適當的適當的刺激及陪伴。

  「若發展是通則,那什麼是異常?」異常不代表就是不好,例如說有人身高190,但全部的人身高大部分都是170,這雖然與其它人較不一樣,但不能說他就是不好!

  「在青少年階段,有什麼地方是異於以前的?」像是生理、心理都會較不同於以前,甚至會開始產生叛逆以及對異性產生好奇,更會以同儕為主,希望能得到同儕的認同。

  那要「如何落實性別教育?」可以透過影片或小說的方式,讓孩子們能獲得正確的性別教育,從認識自己開始->了解自己->喜歡自己->尊重。

  「如何協助及幫助學生度過狂飆期?」了解孩子情緒的呈現方式,並給予正確的管道及宣洩方式,讓自己能夠覺察情緒到管理情

 

 99/10/03

  10%的糖水300ml倒掉了50CC.後再加水50ml,濃度變多少?」老實說當老師問這一題的時後我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去解題,更何況這是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所以我們應該視孩子認知發展去給予該階段應給予的教學。此週我們要探討的就是Piaget認知發展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在認知心理學中可分為;人何以而知?以及人如何知?

 

   在認知發展中還介紹到基模、同化、調適,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基模就是你對事情的經驗,例如小的時候媽媽教你四隻腳汪汪叫的是小狗,後來你在路上再看到小狗時會產生同化,就知道這也是小狗,後來你看到跟原本看過的小狗外型不一樣,但卻也是狗,所以就會開始調適自己原先的基模,従而符合環境的要求。

 

 

  在本次上課中,老師請同學敘述圖形,請大家依照陳述的去畫,後來發現大家畫的都不盡相同,才發現訊息一致並不代表大家的認知就會一致,在生活上就會常出現這些現象,像是可能老師說的一句話,同樣一句話每個學生聽起來的感受及領悟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認知及經驗都不一樣,然而老師說的一句話讓我覺得很受用,就是:「你所教的,不等於學生學的!」所以我們更應該適時去了解學生到底領悟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更應因材施教,而不是一昧的用自己慣用的教法去帶給每位學生。

 

 

 99/10/11

  本週提到的是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論,首先老師講了一個問題:「有朋友要結婚,包禮金用白色信封,你覺得這樣好嗎?」我們這組討論出來的是,在中國人來說包禮金都會選用紅色信封,然而白色信封是喪禮用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因為各國的文化習俗不一樣,像日本就很喜歡用白色在婚禮中,所以應該視場合及當地文化,去做不一樣的調整。經由此差異就可以看出,人的認知會受所屬的文化、環境所影響。

 

  在本週中還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名詞就是「最近發展區」ZPD,他是可朔,可變,具動態性以及有個別差異的,孩子的能力到這裡,那我們就在往上一點,激發他的淺能,但是要記得不要一下子就給孩子太過難的東西,而是應該給予接近孩子能力,且可以達到的!

 

  任何的協助及輔助物都可以成為鷹架,那何謂鷹架教學呢?就是教師做,學生觀察->教師做,學生輔助->學生做,教師協助->學生做,教師觀察。教師在教學中也是起到這個作用,把學習責任一點一點淡化轉移到學生身上。鼓勵、講解、提示、回饋、演示、點撥、指導等都是鷹架而知識是社會協助的產物,是大家所同意及建構出來的,就像所謂的主流文化一樣。

 

  在聽課技巧中老師也分享了LISTEN的技巧,我想對於我們的學習會是有所幫助的!

 99/10/18

  在本次中,提到了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首先老師請我們討論「成績不好和沒有朋友何者較為嚴重?」成績是屬於認知性的,而朋友是屬於心理性的,嚴格來說,沒有朋友的問題是比較大的!要是孩子沒有人予人之間互動及友伴關係不佳的話,那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概念、自信、價值….許多心理上的問題,然而這些心理問題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生理及心靈,甚至可能會反映在行為上,而產生偏差。

 

  本週還提到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說到人受淺意識的影響,並提及人格結構有:本我、自我、超我,而本我就是最原始的自己,而自我就是居中位的自己,超我就是理想的自己,而在人格結構中,本我與超我常會有衝突,就像卡通裡常會用天使和惡魔去呈現一個人心理的衝突及善惡的拔河,在我們這組中提到像減肥這件事,在本我中是想要填飽自己的肚子及滿足自己的口欲,但理想中的是想表有完美的身材,這時候就會產生雙趨衝突。

 

  我們這組被分配討論到的主題是第一階段的信任與不信任中要是發展不好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而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是;信任的孩子較易於新的環境和人發展及建立關係。那要如何協助孩子發展順利呢?那是發展不順利,又是誰要負責呢?基本上家長及照顧者的責任最大,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心理及生理上的滿足。

 

其中老師還提到了生存教育與生命教育,而台灣的教育卻被窄化了,當今的教育模式是為了生存而讀書,這句話貼切的形容出當今台灣的教育生態及迷失,這是我們應該要去檢討及反思的地方,也希望在未來的教育中,能真正有所謂全人教育的落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joe 的頭像
    A*joe

    A*joe

    A*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